閥門是LNG(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關鍵設備之一,其技術含量較高的14寸以上大口徑低溫蝶閥基本依靠進口。9月2日,科技日報記者從國家石油天然氣管網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了解到,該公司聯合研發伙伴成功實現LNG接收站超低溫蝶閥全系列尺寸(從8寸—46寸)國產化,并在該公司新建國家級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工程——龍口LNG接收站項目上得到應用。
據了解,LNG接收站的正常工作溫度約為-163℃,其用到的閥門主要包括:低溫球閥、低溫蝶閥、低溫安全閥等。其中,超低溫蝶閥可用作調節閥和關斷閥,設計溫度為-196℃,是LNG接收站上的核心關鍵設備。
國產低溫蝶閥缺失,央企科研隊伍站出來
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物資采辦部經理張彥向記者表示,LNG接收站低溫閥門的關鍵技術主要在材料、設計、制造、檢驗等方面,其中三偏心蝶閥技術要求較高,以往項目低溫蝶閥均依靠進口。
“LNG接收站,28寸以上蝶閥需求量大,長期依靠進口品牌,建設和運營成本巨大,且進口產品供貨周期較長,嚴重制約LNG接收站建設的快速發展;同時,長期依賴國外進口,容易受到國際形勢影響。”張彥表示。
成立于2019年12月的國家管網集團,主要從事油氣干線管網及儲氣調峰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和運營。龍口LNG接收站項目,不僅是國家管網集團成立以來首個新建國家級重大能源基礎設施工程,還是國內目前在建規模最大的LNG接收站。
科技日報記者從LNG接收站工程項目低溫蝶閥國產化調研資料中了解到:據調研,國內目前在建和規劃建設LNG接收站共30多座,相關閥門需求與日俱增,其中對低溫閥門需求量最大。在接收能力200萬噸/年以上的LNG接收站中,低溫閥門數量在2000個左右,是保障LNG接收站長周期、高效率、安全可靠運行的關鍵設備。
正因為此,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黨委書記李波表示:“龍口LNG接收站一期工程的關鍵技術國產化是我們的目標。”
為分解上述目標,該公司確立了“國產化調研-國產化實施策略-國產化應用與實踐”三步走方案,并組建攻關團隊通過調研走訪國內核心廠家,摸清并整理出所有設備可國產化的關鍵點。在此基礎上,科學制定設備國產化策略,明確卸料臂、低溫蝶閥、低溫安全閥等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目標。
國產化大口徑低溫蝶閥落地,單臺成本降六成
產學研合作是攻堅克難的重要途徑。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物資采辦部副經理朱小丹告訴記者:“近三年來,我們一次又一次與生產廠家溝通設備國產化細節、技術創新點及攻關方向,落實國產化相關數據與參數。我們將低溫閥門按照功能及開關頻次等重要性等級分類,制定詳細的國產化范圍,最終才有了低溫蝶閥、球閥、低溫安全閥等多項關鍵設備國產化的順利推進與實施。”
對龍口南山LNG接收站一期工程來說,今年4月3日是標志性的一天。
當日,在湖北宜昌,由國家管網集團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牽頭研制的“42寸 150磅、28寸150磅”三偏心超低溫蝶閥通過國產化鑒定。在新產品鑒定會上,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副總師黃明亞和中國石油大學博士生導師姬忠禮等專家認為,此次研制的大口徑三偏心超低溫蝶閥具有自主知識產權,主要技術指標達到了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其中密封性能優于國外產品,可在LNG接收站推廣使用。
國家管網建設項目管理分公司物資采辦部LNG采購專員王娟向記者算了一筆賬:國產化大口徑三偏心超低溫蝶閥的研制成功極大降低了接收站的投資及建設周期,對比進口同規格同功能蝶閥單臺節約成本約60%,供貨周期縮短40%,僅龍口LNG一期項目16臺42寸蝶閥可節約資金2080萬元人民幣。
此后的5月24日,“超低溫安全閥”國產化產品樣機,完成了各項工廠試驗和第三方檢測試驗,也通過了國產化鑒定。
中國通用機械工業協會閥門分會原總工程師沈學忱、蘭州理工大學博士生導師李書勛等與會專家認為,成功試制3寸×4寸1500磅國產超低溫高壓彈簧式安全閥、4寸×6寸1500磅國產超低溫高壓先導式安全閥有利于改變國內超低溫閥門長期依賴進口的狀況,可有效規避國外采購風險、提高經濟效益、推動國產化進程。同時,提高LNG接收站關鍵設備國產化的質量水平,促進國內超低溫閥門行業實現自主化、國產化的良性發展。
目前,龍口LNG接收站一期工程實現設備國產化率90%的目標,并推動了卸料臂、低溫蝶閥、低溫安全閥等一系列核心關鍵設備國產化進程。
李波表示:“我們后續將持續嚴格把控LNG接收站關鍵設備國產化質量,繼續聚力攻堅設備國產化,為國內LNG行業國產化貢獻力量。”
(本條資訊相關內容來自中國科技網)